阿维·施莱姆,牛津大学的荣休教授,因其对哈马斯的立场而与许多以色列人产生了激烈的分歧。这一立场令他远离了曾经的同僚,甚至是最激进的那些人。去年10月7日哈马斯袭击事件后,施莱姆的一段视频言论引起了广泛关注,尤其是在以色列,引发了强烈反响。视频中的施莱姆看似慈祥,语气温和,但他说的话却让许多以色列观众感到刺耳。
在视频中,施莱姆表示:“哈马斯是唯一一个坚持抵抗以色列占领的巴勒斯坦组织。通过10月7日的袭击,哈马斯传达了一个强烈的信号:巴勒斯坦人不会被边缘化,巴勒斯坦的抵抗精神依然存在。哈马斯将继续领导巴勒斯坦争取自由和独立的斗争。”
今年十月,施莱姆将迎来自己80岁的生日。他在接受《国土报》采访时说道:“自战争爆发以来,我几乎成了名人。人们在街上认出我,和我握手,这对我来说是全新的体验。”他还提到:“年轻的阿拉伯人和穆斯林感谢我为他们发声,给他们带来了希望,也恢复了他们对犹太人的信任。”
然而,他也承认自己收到了敌意的邮件和死亡威胁,尽管如此,他表示:“每收到一条负面信息,就有十条是正面的。过去每次我演讲时,总会有犹太学生站起来辩护以色列,但自从加沙战争爆发后,这种情况没有发生过。”施莱姆认为,“西方媒体仍偏袒以色列,但年轻人不再依赖BBC或传统媒体,他们从社交媒体获取信息,这也是我获得越来越多支持的原因。”
展开剩余77%谈到哈马斯在10月7日袭击中的行为时,施莱姆表示:“我研究过哈马斯的说法。解释哈马斯的行为并不是为其辩护。杀害平民是错误的,但背景至关重要。巴勒斯坦人生活在被占领的土地上,他们有权进行抵抗,包括武装抵抗。哈马斯的袭击有明确的军事目标,最初袭击的是军事基地,杀害了士兵、警察和安全部队人员。这并不是战争罪。但随后的情况失控。”
施莱姆指出,尽管他谴责哈马斯伤害平民的行为,但这种行为并非“凭空而来”,而是“现代史上持续时间最长、最残酷的军事占领的产物”。
施莱姆的经历非常独特。他出生于1945年,家境富裕的犹太家庭,他的父母是伊拉克的犹太人。尽管他出生在犹太家庭,但在家中,他认为自己首先是伊拉克人,其次才是犹太人。家庭中讲阿拉伯语,生活方式也与阿拉伯文化紧密相连。他认为,犹太复国主义者并未关心阿拉伯地区的犹太人,而是以欧洲犹太人的利益为中心。
施莱姆的家族在1948年以色列建国后迁居以色列,他形容这段移民经历为“痛苦”。他们失去了财富、社会地位,也失去了对伊拉克犹太人身份的自豪感,成为以色列社会的边缘群体。他还回忆起自己作为来自中东的“米兹拉希”犹太人在以色列遭遇的歧视。
他在英国完成学业后回到以色列服役,曾深信以色列的立场和武力是解决阿以冲突的唯一方式。然而,他的思想在后来发生了巨大变化。施莱姆称自己对犹太复国主义的“幻灭”是一个“渐进的过程”,最具变革性的一刻是他在以色列国家档案馆的研究。1982年,他开始研究以色列国防军的档案,并发现了许多与以色列官方说法相悖的事实。
施莱姆在档案中发现,很多阿拉伯领导人曾尝试与以色列对话,包括约旦国王阿卜杜拉一世和叙利亚领导人胡斯尼·扎伊姆,但都遭到以色列总理本·古里安的拒绝。这使他对“以色列渴望和平,但阿拉伯世界没有合作伙伴”的说法产生了怀疑。正因为如此,施莱姆成为了以色列“新历史学派”的一员,该学派批判性地重新解读犹太复国主义和阿以冲突。
施莱姆认为,以色列从未真正想融入中东,而是一直将自己视为一个西方国家,拒绝接受该地区的多样性。他的立场逐渐转向激进,特别是在最近,他对以色列的观点与伊兰·帕佩等“新历史学家”更为一致。他认为,以色列不再仅是一个国家,而是一个种族隔离和犹太人至上的政权。
今年4月,施莱姆公开支持将哈马斯从英国的国际恐怖组织名单中移除,他认为哈马斯是根据国际法行使抵抗以色列占领的权利。他并不支持哈马斯,但认为西方在哈马斯2006年通过民主选举获得执政权后,因其选择了“错误的政党”而拒绝民主进程。
谈到去年10月7日以色列在加沙的军事行动,施莱姆毫不犹豫地使用了“种族灭绝”一词。他认为,以色列拒绝向平民提供人道主义援助,并将饥饿作为战争武器,这是种族灭绝的表现。
他指出,以色列社会整体应对这些战争罪行负责,因为“政府反映社会”。尽管他曾考虑过放弃以色列国籍,但由于可能无法再入境,他最终没有这样做。他表示,自己作为以色列人,对自1967年以来的占领和剥夺巴勒斯坦人权利深感愧疚。
施莱姆的思想和立场,正如他引用的一位英国外交官在1948年写下的言辞:“一群无耻领导人领导的黑帮国家”。施莱姆说,他曾认为这些话太过尖锐,但如今他认为:“一个扭曲的开端,终将走向扭曲的结局。”从巴格达的家园,到特拉维夫的边缘,再到牛津的荣休教授,施莱姆用一生的经历,展现了从拥抱到背弃的转变。他的故事,无论是警世恒言还是被视为异端,都深刻反映了这片土地上近百年来未曾结束的悲剧。
作者:奥弗·阿德雷特(Ofer Aderet)
发布于:天津市贵丰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